在長臨河鎮,每到七一、八一等重要節日,來這里革命烈士紀念館、紀念園接受紅色教育傳承的游客便絡繹不絕,年接待量超過20萬人;在小區散步的群眾,時不時就會被空地上矗立起來的紅色歷史文化墻所吸引。在鄉風文明建設中,長臨河鎮扎根于“土”,挖掘本地紅色資源,激發群眾紅色動能,讓鄉村振興“紅”的底色更加鮮明。
用活紅色文化“土人才”
“大家好,歡迎來到蔡永祥革命烈士紀念館。革命烈士蔡永祥8歲入黑石小學讀書,入伍后站崗放哨,事事搶在前面……”長臨河鎮幾位講解員熟練地帶著“小蜜蜂”,向參觀的游客介紹鎮里的紅色歷史人物故事。不管是工作日還是節假日,這幾位年輕的紅色文化講解員都會奔波于紅色場館,有的還會根據預約有針對性地講解,“土生土長”的講解員在弘揚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中發揮了獨特作用。
邀請黨務工作“土專家”給黨員上黨課,方言土語讓黨員們聽起來順心順耳。長臨河鎮東光社區每到七一,便會邀請片警、本村在外退休的老干部回村給黨員上黨課,課堂上熟悉的語言和生動的事使“高大上”的黨課讓黨員樂于接受,這些從來不計報酬的黨課“教師”上課越來越走心,越說越能說到農村黨員的心里。
豐富紅色文化“土元素”
長臨河鎮剪紙藝術是“土生土長”的非遺,這項“會說話”的非遺在防汛救災、疫情防控、黨史學習教育中都會推出一些作品,在每一幅作品的背后,既有濃濃的“鄉土味”,也有厚重的“紅色情”。除了來往的游客喜歡參觀剪紙作品外,附近的學校也對這份“土生土長”的紅色文化情有獨鐘,成了課余時間孩子們接觸傳統文化的選修課。剪紙表達的內容,既有黨史題材,也有家鄉變化,讓孩子們在一刻一畫間身受教育。在長臨河鎮票證博物館,每件展品都記錄著歷史變遷,“古董級”的票證見證了衣食住行的變化,“老物件”煥發出新力量,讓游客切身感受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黨史學習教育中,長臨河鎮把六個具有紅色資源的景點和“打卡地”串聯起來,形成紅色旅游線路,把紅色文化“土元素”變成“行走的黨課”“無聲的教材”,讓游客在旅途中重溫歷史,汲取力量。
守好紅色文化“土陣地”
在長臨河鎮四頂社區村史館里面,不僅介紹了村里的發展成果,還有村史民情、鄉賢人文,歷任村書記、在家孝順父母、關心村里公益事業、年齡超過90歲的壽星,在村史館里都會“榜上有名”。雖然沒有驚天動地的豪言壯語,但是在鄉風鄉語中讓人感受到家鄉的紅色底蘊,收獲鄉愁中的紅色印記。在長臨河鎮社區內的戶外群眾健身場所,社區會利用邊角地點綴一些核心價值觀、鄉村振興、黨建文化等內容的展示牌,把正能量的點點滴滴,通過紅色“土陣地”變成群眾生活的一部分,讓群眾有地方可以去,有群眾愿意去,去了能夠增長紅色知識。(謝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