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群眾路線的形成與發展
曲青山
什么是黨的群眾路線?黨的群眾路線是怎樣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大致經歷了怎樣一個歷史過程?搞清楚這些問題,對于提高廣大黨員和干部的思想認識,開展好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具有重要意義。
建黨和大革命時期:群眾路線思想萌芽
從歷史文獻看,1921年黨的一大通過的兩個文件(第一個綱領和第一個決議)都沒有提出和使用“群眾”概念,更沒有提出和使用“群眾路線”。但是,第一個綱領明確提出了“把工農勞動者和士兵組織起來”的要求。1922年黨的二大通過的《關于共產黨的組織章程決議案》明確提出,我們共產黨應當是無產階級中最有革命精神的大群眾組織起來為無產階級之利益而奮斗的政黨,為無產階級做革命運動的急先鋒。“我們既然是為無產群眾奮斗的政黨,我們便要‘到群眾中去’,要組成一個大的‘群眾黨’;我們既然要組成一個做革命運動的并且一個大的群眾黨,我們就不能忘了兩個重大的律:(一)黨的一切運動都必須深入到廣大的群眾里面去。(二)黨的內部必須有適應于革命的組織與訓練。”所以,“我們的活動必須是不離開群眾的。”這是目前找到的最早使用“群眾”概念、最早闡述如何做群眾工作的黨的決議。
黨的二大至六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都沒有設總綱部分,都沒有關于黨的群眾工作和群眾路線的任何表述。但是,這幾次大會通過的許多決議案都有發動群眾、組織群眾、宣傳群眾、爭取群眾等方面的工作部署和要求。比如二大通過的關于工會運動與共產黨的議決案、三大通過的農民問題決議案、四大通過的對于農民運動之議決案、五大通過的對于共產主義青年團工作決議案等,都有所涉及。
概言之,在建黨時期和大革命時期,我們黨注意到了做群眾工作的問題,看到了群眾工作的重要性,也明確了工作的重點對象,但對于黨的群眾路線的形成和發展,僅僅是思想的萌芽。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群眾路線孕育產生
黨的群眾路線的真正孕育和產生是在土地革命戰爭的初期。為什么在這個時期會提出這個問題,會孕育和產生群眾路線的思想呢?因為形勢、任務以及現實提出了要求。
1927年10月,毛澤東同志率領秋收起義部隊上了井岡山,創建了中國第一塊農村革命根據地。第二年4月,朱德同志率領南昌起義部隊的余部與毛澤東同志率領的部隊在井岡山會師,組建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不久,這支部隊又開創了贛南、閩西革命根據地。這時,根據地如何建設、如何鞏固和發展的問題十分迫切地提到了黨的面前。其中涉及一系列重大問題,比如黨和紅軍與人民群眾的關系如何處理、群眾工作在黨和紅軍工作中處于怎樣的地位、紅軍是一個什么性質的軍隊、紅軍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戰略戰術等。這些問題關系到黨和紅軍生存和發展。回答和解決這些問題,為黨的群眾路線思想的產生創造了前提、提供了條件。
在我們黨的歷史上,最早使用“群眾路線”概念的是李立三同志。1928年11 月,他在同江浙地區黨的負責人談話時提出:“在總的爭取群眾路線之下,需要竭最大的努力到下層群眾中去。”第二個使用“群眾路線”概念的是周恩來同志。1929年9月,由陳毅同志根據周恩來同志的談話和中央會議精神起草并經周恩來同志審定的《中央給紅四軍前委的指示信》,強調籌款工作、沒收地主豪紳財產要“經過群眾路線”,紅軍給養和需用品問題也要“漸次做到由群眾路線去找出路”。第三個使用“群眾路線”概念的是毛澤東同志。他在一系列文章、講話和指示中比較多地闡述和強調了深入群眾、動員群眾、組織群眾、相信群眾、宣傳群眾、教育群眾、依靠群眾、尊重群眾、關心群眾的問題。正是在說明、回答和解決上述關于根據地建設和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中,毛澤東同志提出和闡發了黨的群眾路線的思想。可以說,毛澤東同志是我們黨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基礎上,深刻思考和闡發黨的群眾路線的第一人。
1929年12月,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在福建上杭古田召開,毛澤東同志在會上作了報告。毛澤東同志在會議報告和為會議起草的決議案中指出,紅軍與白軍不同,因為“紅軍是一個執行革命的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決不是單純地打仗的,它除了打仗消滅敵人軍事力量之外,還要負擔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幫助群眾建立革命政權以至于建立共產黨的組織等項重大的任務。”如果離開了這些,“就是失去了打仗的意義,也就是失去了紅軍存在的意義。”我們的戰術是游擊戰,“分兵以發動群眾,集中以應付敵人”。他還認為,黨的工作要“在黨的討論和決議之后,再經過群眾去執行”。
群眾路線這個“為了誰、依靠誰”的問題,就這樣歷史地在這個時候、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和產生。
抗日戰爭時期:群眾路線正式形成
盧溝橋事變發生,全國全面抗戰爆發。抗日戰爭使我們黨從狹小的圈子里走了出來,變成了全國性的大黨。由此,建設“全國范圍的、廣大群眾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布爾什維克化的中國共產黨”這個重大歷史性任務被提到了全黨面前。
如何建設中國共產黨,是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一個至關重要問題。1943年6月,毛澤東同志為中共中央起草《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的決定。在這個決定中,他提出了我們黨在做任何工作時,必須采用兩種方法,即一般和個別相結合、領導和群眾相結合。在論述領導和群眾相結合的方法時,毛澤東同志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對黨的群眾路線進行了闡述。他說:“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就是說,將群眾的意見(分散的無系統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系統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去作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于行動,并在群眾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然后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如此無限循環,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這一思想和論述具有重大的、標志性的意義。它把黨的群眾工作如何去做、黨的群眾路線如何實行、為什么必須這樣做和這樣實行等進行了比較系統、科學、完整的闡述。
1945年,黨的七大在延安召開。七大對黨的群眾路線進行了一次全面、系統、深刻的總結。這是黨的群眾路線形成的又一個重要事件,也是又一個重要標志。七大前,黨召開了六屆七次全會,通過了《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這個決議系統總結了我們黨成立以來特別是六大以來與第三次“左”傾錯誤路線作斗爭的歷史,總結了黨的群眾路線的思想。在七大上,毛澤東同志作《論聯合政府》書面政治報告和《愚公移山》閉幕詞講話,著重闡述群眾路線。他說:“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我們共產黨人區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又一個顯著的標志,就是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系。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點”。他主張,“應該使每個同志明了,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應該使每一個同志懂得,只要我們依靠人民,堅決地相信人民群眾的創造力是無窮無盡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難也能克服,任何敵人也不能壓倒我們,而只會被我們所壓倒”。
劉少奇同志在七大上作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專門論述了毛澤東同志關于群眾路線的思想。他指出,我們黨之所以獲得偉大的成就,就“在于堅持地實行了為人民服務的基本原則”。黨的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的政治路線,也是我們黨的根本的組織路線”。把群眾路線放在如此高度上定位和強調,這在我們黨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劉少奇同志在報告中把毛澤東同志的群眾路線思想作了四個方面的梳理和系統概括,即:一切為了人民群眾的觀點,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的觀點,相信群眾自己解放自己的觀點,向人民群眾學習的觀點。他說:“有了堅固的明確的這些群眾觀點,才能有明確的工作中的群眾路線,才能實行正確的領導。”這里,劉少奇同志把黨的群眾觀點的重要性、群眾觀點與群眾路線的關系作了清晰而明確的闡發。
以上關于群眾路線的基本精神,集中體現和反映在七大通過的黨章中。七大通過的黨章第一次設“總綱”,并在其中闡述黨的群眾路線。從黨的群眾路線的組成要素看,黨的群眾觀點、黨領導群眾工作的方式方法已全都提出來了,雖然還沒有進行高度提煉和概括,但可以說,黨的群眾路線在這個時候已經正式形成。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群眾路線進一步完善
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以此為標志,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取得勝利,我們黨成為一個在幾億人口的大國執政的黨。新中國成立后,黨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和所處的歷史方位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如何繼續貫徹執行黨的群眾路線這個問題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緊迫而現實地擺到了全黨面前。
1956年召開的黨的八大,是我們黨在新中國成立后召開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八大對黨的群眾路線又進行了完善,集中體現在八大通過的黨章和鄧小平同志在八大上所作的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中。鄧小平同志指出:“從第七次大會到現在的十一年間,黨的實際斗爭的經驗,給了這一路線以更深刻更豐富的內容,因而在黨章草案中,這一路線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反映。黨章草案的總綱,著重地指出了黨必須不斷地發揚黨的工作中的群眾路線的傳統,并且指出了這個任務由于黨成了執政的黨而有更加重大的意義。”黨的八大通過的黨章根據執政后黨的狀況發生的變化,要求全黨繼續堅持群眾路線,“特別應當注意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同脫離群眾、脫離實際生活的官僚主義現象進行斗爭。”八大通過的黨章第一次使用和寫入了“群眾路線”的概念,要求全黨“必須不斷地發揚黨的工作中的群眾路線的傳統”。
根據毛澤東同志的論述,鄧小平同志對黨的群眾路線理論作了進一步闡發,提出要通過建立制度和加強監督來保證群眾路線的貫徹,使黨不脫離群眾。他所作的一個重要理論工作,就是概括了群眾路線的內涵。這與劉少奇同志在七大上對群眾觀點內涵的概括一樣重要,反映了我們黨對這一理論的認識不斷深化。鄧小平同志說:“什么是黨的工作中的群眾路線呢?簡單地說來,它包含兩方面的意義:在一方面,它認為人民群眾必須自己解放自己;黨的全部任務就是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黨對于人民群眾的領導作用,就是正確地給人民群眾指出斗爭的方向,幫助人民群眾自己動手,爭取和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因此,黨必須密切聯系群眾和依靠群眾,而不能脫離群眾,不能站在群眾之上;每一個黨員必須養成為人民服務、向群眾負責、遇事同群眾商量和同群眾共甘苦的工作作風。在另一方面,它認為黨的領導工作能否保持正確,決定于它能否采取‘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方法”。這個論述用群眾路線這個總的概念和大的范疇,把黨的群眾觀點和黨領導群眾工作的方法兩個方面進行了統一,使群眾路線的內涵更明確、內容更豐富、表述更完整。
改革開放新時期:群眾路線不斷豐富和發展
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我們黨進入了改革開放新時期。在這個新時期,我們黨撥亂反正,實現了工作重點的轉移,實行了改革開放。根據新形勢、新任務、新實踐、新要求,我們黨對群眾路線予以了豐富和發展。
1981年6月,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毛澤東同志和毛澤東思想進行了科學評價。這個決議對毛澤東思想三個“活的靈魂”之一的群眾路線進行了高度提煉和概括,即“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第二年9月,黨召開十二大。這是我們黨在改革開放新時期召開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十二大通過的黨章恢復和發揚了七大、八大通過的黨章的許多好思想和好傳統。十二大通過的黨章指出:“黨堅持用共產主義思想教育群眾,并在自己的工作中實行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
黨的十四大在修訂黨章時,將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歷史決議中的兩句話(“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補充進去。至此,形成了從黨的十四大通過的黨章到黨的十八大通過的黨章一直使用的有關黨的群眾路線的經典表述:“黨在自己的工作中實行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 在這五句話的經典表述中,“兩個一切”是黨的最根本的群眾觀點,“一來一去”是黨領導群眾工作的途徑和方法,二者構成了黨的群眾路線的主要內容。
那么,從地位和作用上怎樣給黨的群眾路線作一個定位、下一個定義呢?筆者以為,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我們黨領導群眾工作實際相結合,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長期實踐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被實踐證明正確的、行之有效的實現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的根本工作路線。它是我們黨的領導經驗的深刻總結,是我們黨的集體智慧的結晶,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
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們黨除了對黨的群眾路線不斷進行提煉和概括,還對黨的群眾觀點進行了繼承創新和豐富發展。1990年,黨的十三屆六中全會召開,通過了《關于加強黨同人民群眾聯系的決定》。這個決定提出了六個對廣大黨員、干部進行教育的群眾觀點,即牢固樹立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向人民群眾學習的觀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點,干部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觀點,對黨負責與對人民負責相一致的觀點,黨要依靠群眾又要教育和引導群眾前進的觀點。
2010年,黨中央除了重申以上群眾觀點,又提出和增加了樹立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觀點,群眾利益無小事的觀點,等等。這些觀點是“兩個一切”根本觀點的拓延和展開。
在黨的文獻中,我們還可以看到,改革開放新時期以來,我們黨不斷重申:共產黨員如何對待群眾,是一個根本立場問題、世界觀問題、黨性問題。黨的全部任務和責任,黨的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人民謀利益。同時,在新時期的各個歷史階段,我們黨反復強調黨的群眾工作和黨的群眾路線的極端重要性。
(作者: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
(來源:《前線》2013年第10期)